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学

教学教研课题研讨

以生为本,以学定教,为学习内生力助力 ——《几分之一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
发布时间:2017-11-15 15:25 栏目:课程超市 发布单位: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 点击量:2770 【公开】


  武昌区付家坡小学  汪屹

一、教学设计说明:

《几分之一》是新人教版数学第5册第8单元的第一课时。

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。相对整数,分数概念较为抽象而且有多种理解方式,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因此小学里有关分数的学习被安排在了两个阶段: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。三年级上册主要是借助操作、直观,从“部分——整体”的角度,初步认识分数。而几分之一是分数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,只研究“一个物体作整体”的情况。

在课时划分上,对于例3 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这一内容,曾经出现过争议,通过和教研组老师的再次研读教材,发现教材安排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,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,因此,决定将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,放在同一课时完成。

在教学策略上,整数到分数,是认知上的突破,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,抽象的概念形成需要建立在具体的体验上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,在教学时,提供给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,让学生在动手、动脑、动口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。

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,本节课的教学教学设计如下:

二、教学设计:

教学内容:人民教育出版社《数学》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

教学目标:

1.通过生活情景和拍手游戏使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

2.理解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的意义,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,会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

3.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,会用几分之一的这样的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

4.会根据分数意义比较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大小

教学重难点:理解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的意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会根据分数意义比较几分之一分数大小

 

教学过程:

(一)单元主题图教学,引起学生生活经验

图上的同学们都在干什么?生活中,我们经常遇到像这样分东西的情况,每人分得同样多,这种分法在数学里面叫做什么?(平均分)

设计意图:在开课时,呈现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场景,一方面是为了调出学生平均分的经验,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熟悉经验作为“内部实力”成为学习内生力的“土壤”。)

(二)游戏导入,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

1.拍手游戏

老师提问题,请用拍手的次数回答问题。

把6根香蕉平均分给两个人,每人分几根?(3根)每份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?(3表示)

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,每个人几个?(1个)每人几个我们用数字(1)表示。

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两个人,每人分得多少?该怎样表示呢?

2.这里已不能用过去所学的像1、2这样的整数来表示,而要用一种新的数“分数”表示,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认识分数。

设计意图:通过拍手游戏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,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,从而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,使教学在学生“想学”“愿学”、“乐学”的心理基础上展开,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学习内生力。)

(三)探究体验,初步认识分数几分之一

1.初步认识1/2

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,一份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,写作1/2(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,1表示其中的一份)

这一份是这块饼的1/2,那另一份呢?也是这块饼的1/2,所以1/2在这里表示的是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,每一份都是这块饼的1/2。

谁来说说1/2在这里表示什么?

2.进一步认识1/2动手操作,理解1/2的意义

(1)  折一折、画一画,找出不同图形的1/2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
 


 

(2)说说1/2在自己图形里所表示的意义

(3)说说哪一部分是正方形和圆形的1/2

(4)小结:看来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,每份都可以说是这个图形的1/2。

 

(5)        那这幅图中的阴影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/2吗?为什么不是?你觉得会比1/2大还是小呢?

 

3.初步认识1/4

阴影部分是这一块饼的几分之一呢?指名板书分数。

真聪明,你怎么知道是1/4呢?

小结: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,每一份就是这个饼的四分之一,写作1/4。

拓展:想一想这个饼上有几个这样的1/4?

4.类推出1/3,1/5……介绍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


     




 


 


(1)          那这个圆上的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?说说1/3在这表示什么?

 

(2)指名找到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的1/5,并涂上阴影。涂这一份可以吗?这个长方形里有几个这样的1/5。说说1/5在这里表示的意思。

(3)你能说出一个这样的分数,并说说它可以表示什么?

(4)像1/2、1/3、1/4、1/5、1/8……这样的数,都是分数。

(5)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(分数线)

(6)观察今天认识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点?分子都是1的分数我们都统称为几分之一,几分之一只是分数大家族里的一部分。不论是把一个物体、或是把一个图形,平均分成几份,像这样的一份,就可以用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表示。

5.进一步巩固几分之一

用几分之一表示阴影部分。(做一做第一题)

请大家看看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该怎样表示呢?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25







25
25





25












 


 

 

 


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?你是怎样想的?(体会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,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)(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,只要是把它平均分,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)

设计意图:学生对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的认识,都是建立在具体的几何直观、操作活动的基础上,是通过积累大量感性经验,来感受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含义。例如分饼、涂长方形的五分之一等等。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发挥学生“主观能动性”提供平台。)

(四)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,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。

刚才都是根据图认识分数,现在给你一个分数,你能把它表示出来吗?

折一折、涂一涂进一步认识1/4

请同学们折出这个正方形的1/4,并且把这个正方形的1/4涂上阴影      

交流:抽样演板。说说这些同学涂阴影的部分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?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

 

 


质疑:涂色部分形状都不一样,为什么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?

小结:看来不论怎么折,只要能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,每一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/4。

设计意图: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,即有数的特征,也有形的特征,只有从两方面认识分数,才能很好的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。一方面教学例1时是借助实物模型(饼、蛋糕)、面积模型(正方形、长方形)等,从形到数;另一方面,在例2时是反过来,根据给出的分数回溯到操作活动。这样有来有回的过程中,将数与形紧密的结合。)

(五)联系生活,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

1.质疑引发思考:那这样的分数该如何比较大小呢?

 同样这个饼,聪聪想吃这个饼的1/2,明明想吃这个饼的1/4,哪个大哪个小呢?你能结合图说说你的想法吗?

2.类推寻找规律同样这个饼平均分给5个人?每人分得这个饼的多少? 1/5和1/4比谁大谁小?

同样这个饼平均分给8个人?每人分得这个饼的多少? 1/8和前面每人分得的比谁大谁小?

说说你发现什么了?(同一个饼,分的份数越多,每一份越少)

3.利用规律,比较大小  做一做第2题(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)


     




 


 

 

 

 


设计意图:在几分之一分数大小比较这个环节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,考虑到学生生活中有分一块饼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的生活经验,将例题改为分用一块饼,逐渐增加分的分数,让学生依次用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表示每一份,再联系实际比较大小。这样的处理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到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变化上,重点更加突出。)

(五)巩固提高,灵活解决问题

今天我们不但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,还会比较他们的大小。下面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个智力闯关!

1.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?说说你的理由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 


 

 


2.

(1)读题时可在方格图上点一个正方形

(2)想想原图形是什么样子,想好后再话

(3)指名演板,说说是怎样想的。

提示:这些图形形状不一样,但是都有什

IMG_256么共同点?

(原图形里有四个小正方形组成)

(4)如果是1/5呢?1/7呢?

3.观察下面黑板报的布局。

(1)观察有哪些版块?

(2)每个版块都是把黑板报平均分得来的,

说说每个版块占整个黑板的几分之一?

把这些版块上的分数按从小到大排列。

    说说你怎么想的。

(4)“1” 与这些分数比呢?为什么?

4.小美和明明过生日时,都收到了各自父母准备的生日蛋糕。

小美说:“我吃了蛋糕的1/16。”

明明说:“我也吃了蛋糕的1/16,所以我比你吃得多!” 

你同意明明的说法吗?

(设计意图:练习不是一味的机械重复,练习设计要精炼并具有综合性

和针对性。例如:第1题是通过判断的形式提醒学生要关注用分数表示的前

提是平均分,但平均分的分数同样也需要关注,因此将最后一幅图改为右图;

第2题,将课件制作成交互型,每个小方格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点击涂色,这样

可以更方便的将学生的思考展示出来,激发其他学生的更多发散思考,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;第3题,为了让学生观察更方便,运用课件将干扰因素隐去,让学生更清楚的关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,另外将找到的这些分数进行大小排序,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进行巩固;第4题,通过讨论,引导学生关注比较分数大小的前提是单位1相同)

三、教学反思:
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教学环节的安排、教材的处理、练习的设计都应该基于辅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。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,以生活经验为沃土、实际操作为基础、针对性练习为巩固手段,辅助学生学习内生力生长。这节课便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“以生为本,以学定教”的数学课堂。

  1. 1.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,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

在开课时,呈现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场景,一方面是为了调出学生平均分的经验,另一方面,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,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,从而体会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,使教学在学生“想学”“愿学”、“乐学”的心理基础上展开。

  1. 2.提供几何直观、操作活动的机会,帮助学生认识、感悟分数的含义。

课上,学生对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的认识,都是建立在具体的几何直观、操作活动的基础上,是通过积累大量感性经验,来感受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含义。例如分饼、涂长方形的五分之一;再例如联系分同一块饼的经验,感受同一个饼分的份数越多,每一份越少,从而体会到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。

  1. 3.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,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。

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,即有数的特征,也有形的特征,只有从两方面认识分数,才能很好的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。一方面教学例1时是借助实物模型(饼、蛋糕)、面积模型(正方形、长方形)等,从形到数;另一方面,在例2时是反过来,根据给出的分数回溯到操作活动。这样有来有回的过程中,将数与形紧密的结合。

4.根据学生学习需要,合理运用教材、精心设计练习

教材的运用和练习的设计都是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本的,以学定教,可以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合理运用与练习的精心设计上。

(1)对例2的灵活处理

考虑到学生生活中有分一块饼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的生活经验,将例题改为分用一块饼,逐渐增加分的分数,让学生依次用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表示每一份,再联系实际比较大小。这样的处理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到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变化上,重点更加突出。

(2)对练习1调整


     


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(原题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(修改后)

第1题是通过判断的形式提醒学生要关注用分数表示的前提是平均分,前面三幅图已经作了足够充分的强调。但平均分的分数同样也需要关注,因此将最后一幅图改为右图。

(3)利用课件交互,展示学生想法,促发散思维,最终找到问题核心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(交互前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(学生触摸点击交互后)

第2题,将课件制作成交互型,每个小方格都可以通过学生的点击涂色,这样可以更方便的将学生的思考展示出来,激发其他学生的更多发散思考,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

(4)对练习3的灵活处理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




 


 

 

 

 


(原题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(点击相应区块后)

为了让学生观察更方便,运用课件将干扰因素隐去,

让学生更清楚的关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。另外将找

到的这些分数进行大小排序,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

进行巩固。

    (5)补充练习4

    通过练习4的补充,增加趣味性,并让学生在相互争辩中找到问题的实质,引导学生关注比较分数大小的前提是单位1相同。

 

【作者简介】

    汪屹,35岁,小学数学高级教师,武昌区傅家坡小学,430000,18071080700,forinshall@163.com

从教十六年来,坚持数学一线教学工作,曾获得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、武汉市优秀教师、武昌区学科带头人、武昌区优秀青年教师、国家新课改实验先进个人、武昌区五四新长征突击手、武昌区北片学区研训处四年级数学组长、武昌区学业达成度评价标准验证团队成员、武昌区小学数学学会优秀会员、武昌区优秀德育工作者、武昌区优秀辅导员等多项光荣称号,这些荣誉的获得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、对学生的责任心、对一线课堂研究的执着……

她聚焦教学问题,以个人课题提高课堂反思力;

她关注学生内需,以自主学习唤起课堂内动力;

她搭建平台共享,以资源平台延伸课堂拓展力。

 
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 2023 wuhaneduyun.cn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鄂ICP备05002327号-2
主办:武汉市教育局     校园开放平台
学校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325号     联系邮箱:104069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