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学

菁菁校园学校文章

努力让高效课堂成为兴趣的衍生品

发布时间:2017-11-15 15:22 栏目:学校文章 发布单位:武汉市武昌区付家坡小 点击量:861 【公开】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武昌区付家坡小学 郑韩荣

【摘要】 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,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,“减负增效”已成为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。所谓“减负增效”——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,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,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,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。这与传统教学的“填鸭式”、“题海战术”等教育观念大相径庭。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低负高效呢?实践证明,任凭教师再努力,也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而起作用,所以高效的实施关键在学生!

关键词

1.没有兴趣,就难有主动学习,没有主动学习就难有主体发展,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。

2.学生因疑生趣,由趣激思,以思引探。

3.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。

参考文献

1、《教育周刊》

  2、陈献章《论学书》及名人名言

【实施措施】 

  怎样让学生从过去的“配角”变成现在的“主角”?怎样让学生从“要我学”变成“我要学”呢? 我的教学宗旨是:让“兴趣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!使高效课堂成为兴趣的衍生品!

记得托尔斯泰曾说:“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,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”可见没有兴趣,就难有主动学习,没有主动学习就难有主体发展,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。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,教要得法,学要主动。主动来自兴趣,兴趣需要培养。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?

一、精心组织,展现语言的魔力。

 1、课堂风趣化

同样的教材,同样的设计,不同的教师教学,效果不一样。讲得生动,妙趣横生,学生百听不厌,回味无穷。语言平平淡淡,教得死气沉沉,学生觉得枯燥无味,没精打采,事倍功半。所以,课堂上老师要酝酿情绪,精神抖擞,力求用生动的语言,抑扬顿挫,适当穿插点幽默,会使学生情绪高涨,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。

2、语言激励化

好孩子是夸出来的!就连成人也爱听赞美之言,何况小学生?课堂上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点滴进步并及时肯定。既要表扬爱举手发言的同学,也要表扬性格内向但注意倾听的同学。特别要关注中下等学生,老师的表扬能让他们兴奋好长时间,他们反应迟钝但在努力思考,羞于表达但在认真倾听,作业速度慢但书写工整……优生有他们光彩照人的一面,其实后进生也有他们的可爱之处,关键是你怎么看!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!

3、情感交融化

课堂上,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,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,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。课间可以和学生做做游戏,下下棋,打打羽毛球、乒乓球等,尽量把自己的强项呈现给学生,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,还能让学生由衷地佩服你,亲其师而信其道!学生喜欢老师了自然就喜欢老师教授的课程了!

4、评价多元化。

每一节数学课,我都安排了一个面批作业的活动。在这个活动中,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一句简短的评语,主要针对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情况,或是肯定、或是鼓励、或是提要求,比如“今天上课听得好认真”、“写得真漂亮”、“你的这种方法真高”,“作业做得不错,如果上课多发言就更好啦”等等,每个学生改完作业后很高兴,好像乐于做作业似的,作业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了。

二、用心设计,提升课堂效率。

1、课前精心化

课间有的学生看课外书、有的学生玩小游戏、有的学生玩空竹……五花八门,每个人都沉静在自己的欢乐世界里。上课铃声响后,学生很难马上进入学习状态,我便安排了一个口算比赛活动,根据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评出当日的“计算之星”10到15名,由学生本人依次写到黑板的专栏里,人人都想把名字写上去,生怕耽误时间排不上名次,所以早早准备好口算本。这个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很快主动进入学习状态,又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,可以说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!

2、开课情境化

小游戏、小比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使孩子们从“要我学”变为“我要学”。比如:我在教学《抽屉原理》这个极具抽象的内容时,开课时,先设计了一个“抢椅子”的小游戏:老师准备4把椅子,请5个学上台,要求听口令全部坐到椅子上。教师背对那5个人,面向台下的全体学生,两次游戏后老师说“我没有看到他们坐的情况,但是我敢肯定地说,不管怎么坐,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”我说得对吗?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怎样有趣的数学原理呢?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去了。

  3、课中情趣化

  古人云:“学贵在思,思源于疑。”因此,精心设问质疑,巧妙地设置陷阱,提出问题,可以促使学生因疑生趣,由趣激思,以思引探,提高教学效果。比如我在教学《3的倍数的特征》时,开课时便设计出一个师生比赛活动: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整数,老师口答,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,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,这本来是一个对老师不公平的比赛,但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先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时,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不服气,说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数,但还是没有难倒老师,学生不由得露出了惊奇、佩服的表情。这时老师抛出一句“你想知道老师有什么诀窍吗?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?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?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,学生急于知道结果,我便给他们一点甜头尝一尝,组织学生讨论:“39、543、906”这三个数能否被3整除,为什么?学生回答说:“这三个数都是3的倍数,因为它们的个位上是3、6、9。”学生这样的回答,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、5的倍数的思维定势的影响,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,也是以此为依据的。学生回答后个个得意洋洋,好像你老师那个窍门也不过如此而已!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。老师不动声色,接着出示了这样一组数:73、216、4729、843、2056、3059,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上数的特点并算一算,看这些数能是不是3的倍数。学生通过计算发现,这些数中有的是3的倍数而有的却不是,于是不用教师说,学生自然对自己的猜测产生了怀疑,徘徊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之间,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,自然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。

 

 

4、媒体辅助化

为了更直观地学习新知,我力求每节新课都配有ppt 演示,用这些形象具体的“图、文、声、像”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、清晰化,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,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,提高教学效果。

5、课堂动态化

给学生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,充分感受参与学习的乐趣,体会成功的喜悦,增强学习的信心。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切实可行的好方法,通过摆一摆,摸一摸,画一画,量一量,测一测,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,理解深刻,记忆牢固,运用时能得心应手,灵活自如,学生学得积极主动。例如:教学“圆柱的体积”时,要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,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,并动手操作,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: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?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?学生通过动手操作、仔细观察很快就明白了: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相等,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积,学生很快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。在习题巩固环节,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:将一个底面半径是6厘米,高是10厘米的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,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?对于初学者这本来是一道难度系数偏大的题,但由于学生刚刚动手操作,亲自推导了圆柱的体积公式,因此,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:6×10×2=120(平方厘米)。动手操作,不仅是既能激发学生兴趣,促进主动探索,还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。

6、情境生活化

课堂教学中我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、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,在提出问题后,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,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。比如:学了小数乘、除法后,我让学生借助电费单了解家里电费的收取方式;或乘坐一次出租车,了解出租车的收费标准,然后根据获取的数据编出几道数学问题和同学们分享。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阶梯收费,而且巩固了枯燥的小数乘、除法计算。

又如:学了圆的面积以后,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相等的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平行四边形、圆,谁的面积大?我设计一个故事:从前有一财主,家有四个儿子,临终前把财宝均匀埋在一块菜地里,给每个儿子一根6.28米的绳子,让他们用这根绳子去菜地首尾相接的围一块地,围出的地下面的财宝便是他们目前分得的财产,分得最多的那个儿子将管理余下的家产,结果4个儿子分别围了一个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平行四边形、圆。你知道谁分的最少?谁将管理余下的财产?算一算!观察计算结果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?这样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,学生乐于主动地去探究、去思考。

总之,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,我所带班级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,越来越喜欢上数学课,学习数学的能力越来越强了,期末调考大部分同学都在90分以上,有时满分的人数能达到四分之一以上,而且这种对数学的热爱及高水准一直延续到毕业后的学习中。

 

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 2023 wuhaneduyun.cn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鄂ICP备05002327号-2
主办:武汉市教育局     校园开放平台
学校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325号     联系邮箱:10406929@qq.com